这一要求无疑越过了苹果的底线。在公开信中,库克表示,尽管政府方面称仅仅是用于这一桩案件的调查,但是苹果认为无法控制在其他方面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苹果和FBI的争端最终被提交到法庭进行裁决,最终法庭的判决是要求苹果“绕过或禁用”iPhone上密码输错10次便清空所有数据的功能。
从法庭判决可以看出,实际上FBI方面也做出了妥协,在苹果的强烈抵制下,最终判决并没有要求苹果公司像之前FBI所提出的要求那样开发一款特殊的iOS系统,而仅仅是禁用清空iPhone数据的功能,换句话说,如果苹果遵照这一判决,将iPhone数据清空功能禁用,那么FBI便可以借助其他技术,理论上通过无限次高速猜测密码,最终破解这部iPhone 5c,达到获取其中数据信息的目的。
对这一法庭判决,苹果依然表示不服从并提交上诉。随后,美国司法部表示,法院的这一要求,并不对其他任何手机造成信息泄漏的威胁,并且指责苹果此举只是出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和公共品牌营销策略的考虑。
在事件逐渐发酵后,其他科技类巨头公司如微软、Facebook等均公开表达了对苹果的支持,谷歌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认为,法庭强迫苹果配合FBI获取数据的做法“可能成为一个造成麻烦的先例”,微软尽管没有直接表达对苹果在该事件上的支持,但在其牵头创办的Reform Government Surveillance (RGS)(“改革政府监控”)组织的声明中提出,“科技公司不应该被要求在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技术上安装后门”。
但与此同时,微软创始人比尔 盖茨的公开表态,则站在了更为宏观的立场上,他没有明确表示支持哪一方的做法,只是认为,FBI只是寻求特定的信息,而并非更广泛的信息,他也同时表达了对政府过度干预的担忧。
上月底,纽约联邦法院法官裁决一起案件:美国政府不能强行入侵一名贩毒者的iPhone数据。该案件的结果令事件的走向似乎朝着苹果有利的方向发展。此后,原定于3月22日进行的听证会被推迟,原因是FBI方面称可能掌握了破解iPhone的办法,并预计将在2周后决定该方法是否奏效。
29日,FBI方面宣布成功破解iPhone,并表示不再需要获得苹果方面的帮助,该事件终落下帷幕。
美国民众褒贬不一 反恐和个人隐私难以调和
该事件从公开化至今受到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政界、科技圈还是普通民众,都被卷入这一场讨论中,反恐和个人隐私无疑都是最为敏感的话题,当这两者发生正面碰撞时,争议难以避免。
几乎在同一时期进行的两份调查,显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由皮尤研究中心出具的调查报告显示,51%的接受调查者支持美国政府,认为苹果应该在解锁iPhone方面对FBI予以协助,38%的人认为苹果不应该这么做,另外有11%的人表示没有明确观点。
但由路透进行的一份网络调查则显示,46%的人支持苹果的决定,35%的人反对,另外20%的人没有明确倾向。
但值得玩味的是,尽管针对的是同一件事,但两份报告的表达有所区别,或许是造成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皮尤的调查问卷原话是:“FBI称获取iPhone中的数据是正在进行的圣伯纳蒂诺枪击案的重要部分”而“苹果认为解锁手机将会使其他用户的信息安全受损”。
路透的这份调查问卷原文为“苹果抵制法庭要求其解锁圣伯纳蒂诺枪击案枪手的手机,是由于其担心如果这次帮助了FBI,将会在未来在涉及到和国家安全无关的问题时,也必须要提供帮助,这将使得智能手机用户的隐私大门向黑客或潜在数据窃取者敞开。”
从以上两份调查的具体措辞来看,无疑第二份更为强调了用户隐私将会受到的影响,因而获得了更多数的支持苹果的声音。
因而从以上对比不难看出,个人隐私不被侵犯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原则,仅就此事件来看,调查结果反映了美国大众的主流观点,即没有必要因为调查枪手的iPhone手机中的数据,而牺牲个人隐私。
苹果方面所一直强调的避免造成“先例”,是因为一旦在该事件上妥协,在未来碰到类似事件时,将参照此次事件的做法,苹果一直所宣称的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将变得毫无意义。这不仅是苹果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要坚守的道德底线,也是商业底线,这条底线被突破,将危及苹果的市场地位和用户基础。
最终FBI在没有借助苹果帮助的情况下成功解锁,看似将这一“僵局”化解,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来在碰到此类类似事件时,未来的“苹果”和有关“政府部门”依然将陷入这样的僵局中,该事件不仅未能形成“先例”,也没能为未来提供任何借鉴和启示。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