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如水火
6月25日,IBM起诉其前任技术服务经理,称其在甲骨文公司的新职位违反了非竞争条款。
根据起诉,乔安妮·奥尔森任职于IBM长达31年,于今年六月离开IBM,就职甲骨文公司高级副总裁。IBM称,奥尔森曾经作为IBM技术服务部门总经理。该公司发言人称,“奥尔森作为公司长期总经理和领导骨干,掌握了非常宝贵和机密的公司业务和运营信息。”
两家公司围绕这件人事纷争所传递出来的火药味可窥一斑。近日,IBM公司内部做了架构整合,以便突出运营目标、从正面出击。
7月23日,IBM内部作出了决策,对部分高管职务进行调整。研究公司IDC的首席分析师FrankGens猜测“这看起来是IBM在为确定彭明盛的继任者作准备,现在的继任人选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不过,在一份工作备忘录中,IBM现任CEO彭明盛指出,此番轮换意在加强公司内部合作,并对运营进行整合。
根据新的人事安排,之前一直担任IBM公司软件集团首脑的史蒂芬·米尔斯此次升职为高级副总裁,并将兼任系统与软件集团的集团执行长官,他将直接向彭明盛汇报工作。同时,公司的软硬件业务部门被划归为由同一位领导统领。业界对此指出,这次变动凸显出IBM对软件和服务两项内容的重视程度,而硬件部分则变得更像是用于传递软件和服务的载体。
在作出此项调整时,IBM正面临业绩增长放缓的难题。7月19日,IBM公布的截至2010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第二季度净收入为34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净收入26亿美元上涨31%,比2009年第二季度同期31亿美元上涨9%。但是,财报同时显示该公司签署的合同量大大减少。按照实际价格计算,截至6月30日未完成服务订单总额为1290亿美元,同比下降20亿美元(按汇率调整后为上升10亿美元)。
美国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分析师托尼萨科纳吉表示,“服务合约让人明显感到失望。这将损害该公司的信誉。
今年5月,IBM称未来五年公司的目标是,每股盈利翻一番,从目前的每股盈利10美元增至2015年的20美元。同时,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里斥资200亿美元进行收购,以实现每股盈利的目标。
IBM与甲骨文的收购机器都已发动,并试图以此扩大地盘。但是,收购果真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万金油”吗?
一把双刃剑
查尔斯·菲利普脱口而出的700亿美元,就是在回答《财富》的质疑:当今的科技时代,收购是否还是实现扩张的一种重要途径。当然,查尔斯·菲利普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过,有一部分业界人士却认为,收购让大公司变得更庞大,但创新的速度放缓、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也更糟糕。
美联社撰文指出,全球最大科技公司们掀起了并购潮,不惜耗巨资收购小公司。这些买家常说,这样做事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它们的客户包括企业、医院、学校和政府机构。而随着这些科技公司变得越来越大,它们说自己可以提供更为广泛的产品,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该文继续指出,“客户可不这么认为,诸如甲骨文、IBM、SAP、戴尔和惠普这样的大公司进行数十亿美元收购交易的消息总令他们十分头疼”。因为交易总附带着风险,甚至导致分裂。
美国明尼苏达州首席信息官戈帕尔坎纳也证实,“需求并非来自客户。相反,作为客户,在一系列创新性技术产生的时候,我才能得到更好的服务。有些时候,制造一个庞然大物反而使得创新机器运行速度放缓。”
“当科技公司合并,经常产生2加2等于3的效果”,麻省理工大学某学院教授麦克尔·库苏马诺如此说,他认为科技收购的风险大于企业平均水平——该行业产品更加复杂。“尽管对买家来说,收购科技提供短期经济效应,但是科技产品更新换代快,被收购的公司需要大量投资去保持其优势。”库苏马诺说。
不过,IT界的收购机器从未从停止过。标准普尔旗下市场研究机构CapitalIQ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3年,科技公司花在收购其他公司上的费用已经超过了3500亿美元。思科的CEO钱伯斯日前也放出话,如果有合适的收购机会,公司会毫不犹豫地下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