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太是学数学的,但她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所撰写的论文是有关理论计算机方面的。那段时间,我受到她的影响,开始接触到一些理论计算机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接触到一些正在做这方面课题的研究者——可以说是一种机缘巧合,我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科学居然如此有兴趣,甚至超过了对物理学本行的热衷程度,理论计算机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硕大而迷人的窗户!”那时,美国的大学里,第一个计算机系的成长史也不过10年时间,姚期智却执意转行研究计算机科学,并于1973年进入在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颇有积淀的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是,他教育经历的最后一段履历,定格在了1975年的第二个博士学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并在此后近30年间,在美国各所顶尖学府中,以计算机科学相关领域为主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多年以后,姚期智教授对我说,“就能力和性格而言,我应该更适合搞计算机研究。物理学看重直觉,你必须推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而计算机科学,要求你必须用严格的数学,来证明这个答案。我发现自己的论证能力,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可能更适合。”每个人的决策与思维方式迥异,即便同为科研工作者,个体间亦有巨大不同。姚期智说,自己喜欢新奇的东西,若有新的方向,都试图去看一看,并尝试一下。这也是他为什么经常劝告年轻学子,不要只把眼光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若有机会,应尽力欣赏众多不同领域的精彩与美丽,“主观地限制目力所及的范围,那未尝不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期待“谈笑有鸿儒”的未来
刚回到中国不久,有人问姚期智,你希望做什么?多久可以完成?姚期智说,成立一个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如今,在姚期智归国的第六个年头,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
今年64岁的姚期智教授,希冀自己一直工作到学生中间出现图灵奖获得者。但同时,他又认为,建造中国的图灵之路,并非急功近利以培养图灵奖获得者为唯一目标,而是要创造一个适宜大师级人才涌现的培育土壤。
“能获得一个大的奖项,肯定是对一个国家的国力在科学水准上的肯定,但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国家的科学,如何在各个领域做到世界最前列。如果能有很多人都达到世界前沿水准,都在从事第一流工作的话,那么最后出现能够得到大奖的领军人物,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姚期智坦言,我们当然希望未来能够产生获得图灵奖的中国人才,但努力的方向,是创造一个教育系统,一个培养了这些人才、并使他们将来还愿意回来工作的环境。目前所有的工作,都是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的一部分。
将眼光转向大洋彼岸,在美国的计算机领域,常常在某一个时段、某一个地方,涌现出一批非常有才华的学生。10多年之后,他们几乎都成长为计算机科学领域里的风云人物。再过几年之后,类似的情况又会在另一个地方重演。姚期智将此比喻为“群体性现象”优秀学子聚在一起交流讨论,高水准的学术导师给予点拨指导……这样所产生的良好研究环境,使新来后到的学生也能迅速融入其中,不断变成优秀的学生。这种良性循环,所产生的显著的群体性效应,才是国内高等学府在育人过程中所急需的。
姚期智教授对我说,作为导师,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学生创造出类似良好的研究环境,并努力使这种“群体效应”最大化。“培养出一个好的研究环境之后,导师就会轻松很多。那个时候,导师的主要工作就是给研究生在研究方向上给予提点,经常邀请该领域的杰出学者前来做学术报告,与年轻人面对面地讨论,让青年学子知道这个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动向与最新的进展情况……”
刚回到中国不久,有人问姚期智,你希望做什么?多久可以完成?姚期智教授的回答是,想成立一个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想组建一个强大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团队,想吸引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的毕业生愿意来这里做博士后。5年时间左右,或可看到一些实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今,在姚期智归国的第六个年头,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
“留在美国,我也许可以多写几篇论文,生活也许会更安逸一些,但那不是我想要的。”一如近40年前,生活一旦被命运加了点儿料之后,便不愿再按照既定的轨道向前运行,不再顺理成章地向成为一个物理学家前进;完全可以功成身退的姚期智,选择了回到祖国,虽然工作更艰辛,前路也有更多未知。“但,无论就个人的满足感,还是从我的经验与能力所能发挥的作用而言,这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责任编辑:adminadmin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