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爆料称,一台湾初中生沉迷网游,竟谎称自己是“神仙下凡”,有特殊体质,一旦出门就会“遭鬼神纠缠”。而其母亲竟然信以为真,让儿子无所事事待在家中1年半,还到警局报失踪,让警方一度怀疑少年遇害。
消息之荒诞让人难以置信,但也确实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沉迷网游的不争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5日,以游戏收入为主要收入的互联网巨头腾讯发文称:今天起,以北京地区为起点,腾讯将在《王者荣耀》中启用“账号时长共享”的新功能;同时,以《王者荣耀》为试点,人脸识别验证的二次抽样测试也于当天从北京开始启动。
巧合的是,在本月初,腾讯成长守护平台也以“责任、共创、未来”为主题,提出共建未成年人守护生态。
与此同时,在11月16日,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牵手未来网、作业帮联合发起国内首个青少年网络安全倡议书。再次巧合的是,此前9月份,青少年在线学习平台作业帮也发布了一款青少年信息安全防护平台——“寸功”,旨在通过信息精准筛选、追踪和防控,帮助未成年人抵挡网络不良信息。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在线教育风起云涌的今天,保护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的网络生态环境,着实是至关重要且为时不晚的一环。

【背景追溯】青少年已成为网络原住民
· 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4.8%
今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
报告称,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截至2018年6月,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8.2、24.7%。其中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4.8%。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在网络游戏用户方面,报告表明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4.86亿,占总体网民的60.6%,较去年末增长4391万人。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明显提升,达到4.58亿,较去年末增长5132万人,占手机网民的58.2%。
· 教育类APP乱象频发,层出不穷
在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联合《南方周末》发布的《2018中国K12在线教育消费者调查报告》中,76.7%的家长愿意选择在线教育,并且小学、初中或一二线家长对在线教育的参与意愿更加强烈;而家长年平均投入在线教育的金额为6432.2元,其中,小学家长投入最多,年均达7000元以上;初中家长投入偏少,年均不到5000元。
毫无疑问,在线教育已经成为新一代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路径。但与此同时,学习类APP的乱象也在频频爆出。
2017年1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发布一则标题为“变了味的学习APP”的报道。
报道称,某APP的“学生圈”版块被细分为“小学自拍交友”、“暗恋心事房”等版块,其中在“美丽女生馆”的版块中,有学生身份用户发表多张聊天截图,涉及“招嫖”等内容,而评论留言火爆的背后也没有审核机制参与其中。
在另一款学习类APP的主界面中,记者通过“声控福利社”被引导到了名为“闪聊”的软件下载界面,而“闪聊软件含有轻微色情内容或裸露”。记者在联系客服时得到回应:“这个看小孩自己的选择吧,他们即使不在我们APP上下载这些软件,也会在别的地方看到。”
1年之后的2018年10月,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再次播出一则关于学习类APP的调查报道,称不少学习App充斥娱乐、交友、色情内容。
报道称,在某APP中,有几十款小游戏,学生可以充钱玩,还可以买礼包。此外该软件中还有论坛,用户可以在里面互动发帖,在这些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的用户中,多喜欢以发自拍搭配露骨文字来吸引关注;还有的平台会在官网公众号推送不雅内容,涉及早恋、性等,阅读量能达到上万。
同月,法制晚报曝光多款作业APP内藏游戏,软件现“贴吧”教学生追星等问题。
报道称在某APP的版块中出现游戏界面,并且孩子可以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的分数来兑换虚拟货币,从而购买网游道具,也可以付费购买。在媒体联系该APP客服时,客服称这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多做题、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之后,该APP发布一则声明:对其暗藏网游问题发文致歉,并称已经全国范围内关闭涉事版块,对于已经付费购买的产品,如果家长存在不知情的情况,可以致电客服要求退款。此外,该公司还将连同教育专家、家长、教师共同成立“教育质量监督委员会”,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时隔不久,“互动作业”APP被全国“扫黄打非”办部署北京市“扫黄打非”部门进行查处。11月,纳米盒被全国“扫黄打非”办部署上海市“扫黄打非”部门就违法违规经营问题进行查处。
据调查,该APP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擅自从事网络出版活动,并且在部分网络出版物中发现,其涉嫌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内容。
(责任编辑:安博涛)